您认为汪曾祺先生的哪些小说还特别值得阅读?

yyzn|

汪曾祺的书,我读了七七八八,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散文集《人间草木》和短篇小说集《受戒》。

先说散文。汪曾祺喜欢吃,也爱写吃,不管是哪个地方的小吃,他都能用凝练、生动的文字,写得让人垂涎三尺、食指大动。高邮的咸鸭蛋、地方的芥菜、全国各地的豆腐、甚至是全国各地出产的香烟,汪曾祺都能绘声绘色地写出一篇绝妙的文章。

无怪乎,有人谈起汪曾祺的散文,会说他是一名生活家。是的,唯有真诚地热爱世俗生活,才会在吃喝上倾注如此大的热情。

古往今来,喜欢吃、善于写吃的作家并不少。李渔曾写过一本书,记录了他吃过的美食。一个个菜名列下来,看起来很吸引人,但与汪曾祺,还是少了“生气”。为何?因为李渔不会做饭,汪曾祺会做。他所写的每一样菜,自己都会折腾一番。

比如说,在《人间草木》里,他十分得意自己新发明了新的油条早餐吃法。读汪曾祺的散文,就好像是跟一个馋嘴、风趣的老头聊天。

再说小说。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写作,影响力非常大,尤其是《受戒》与《大淖记事》。汪曾祺年轻时,曾向沈从文学习过写作。他本人亦是沈从文所钟爱的学生,文风受到老师的影响,在所难免。现在有人说,汪曾祺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,其实是说他的文字里有古典气。他继承、并发扬了沈从文的文学传统。

在《受戒》一文里,汪曾祺写到一对少男少女的情愫,非常浪漫与自然,让人无比向往。没有过多的道德与戒律,没有惨淡狗血的情节,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,这让人体会到生活本身的美好。再比如名篇《岁寒三友》,写王瘦吾、陶虎臣、靳彝甫的友情,平静、自然,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。

有谁知道兴化上官河的历史和名字的由来?

上官河是流经兴化城东及城南市区的一条南北方向的主要河道。自东门泊向东的水路为车路河,向西经长安大桥,沿原水泥制品厂南侧(今“金花园公寓”)拐弯往南由昭阳桥、五里大桥至陵亭阁(今临城镇老阁村)的水路则为南上官河,即南官河,古时称之为“南津”。

千百年来,半村半郭的南津流域,水上舟楫穿梭,堤上绿树如烟;秀美的田园与繁华的市井融为一体,星罗棋布的名胜景观点缀其间,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,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和讴歌。

自北宋至明代400多年间,兴化境内的丁溪、草堰、白驹、刘庄、小海等盐场生产的原盐由串场河经驳盐河(今蚌蜓河)进入南津,再经陵亭阁(老阁)向西至高邮、扬州,向南至海陵(今泰州);而行往兴化城区的船舶,则由串场河进入车路河经南津抵达。 此外,由海陵(今泰州)、扬州及江南、安徽等地区前往兴化、盐阜的商船、客船和官船也经过该水域,故南津水道十分繁忙。

南宋建炎年间(1127年至1130年),因战事需要,兴化设立了驿政铺递机构,利用绵延30多华里的南津河东大堤建成“南塘”驿道,用快马传递官府文书、军事要件。 这条古驿道浓荫蔽日,逶迤南去,由兴化、五里亭、八里铺、贾庄铺(今开发区魏家庄)、孟家窑铺(今开发区胥家、宦家一带)至河口铺驿与高邮驿站交接。 在驿道所经过的八里铺(今临城镇八里村)东侧“蒯墩”上,蓊蓊郁郁的树丛掩映着一座十分高大的荒冢,这便是被誉为一代“兵仙”的“兴汉三杰”之一韩信麾下的谋略家蒯通墓葬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。

蒯通名彻,范阳(今河北涿州)人,以多谋善辩著称。陈胜、吴广部将武臣用其策,降燕、赵三十余城。韩信用其计,遂定齐地。后来,蒯通劝韩信背汉自立,未被采纳。公元前196年,韩信在未央宫被萧何、吕后处死时高呼:“吾悔不用蒯彻之计,乃为儿女子所诈,岂非天哉!”汉高祖刘邦得知后,欲烹杀蒯通。 蒯通大呼冤枉。刘邦斥责道:“汝教韩信造反,罪过韩信,理应受烹,有何冤哉?”蒯通回答:“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,高材疾足,方能先得。臣闻跖犬吠尧,尧岂不仁?犬但知为主,非主即吠。臣当时只知韩信,不知陛下,我何罪之有?”刘邦认为言之有理,便赦免了他。 蒯通获赦后,怕刘邦出尔反尔,遂逃到“巫风极盛”的楚国滨海之地(今兴化一带)。死后,他被当地“土人”葬于八里铺东侧土墩上,故称“蒯墩”,其旁碧水名“蒯墩河”,与南津汇成一体。蒯通生前著有谋略学著作《隽永》、《蒯子》和《战国策》等。蒯通墓葬,在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由兴化知县胡顺华根据“胡元旧志”载入《兴化县志》中。 元代末年,兴化“四圣观”(东岳庙西侧)道长柴默庵在城南南津河畔建成一座园林式“道院”修道,潜心研究道学理论,并撰有《百心箴》一书。他在一首诗中赞道:“少干施主少抄堤,野鹤孤云自在飞。有水有山还著我,莫教尘土污霞衣。 ”后来,人们将这座“道院”改建成“柴仙祠”,从而成为南津河畔一大景观。

明洪熙元年(1425年),人称“五朝元老”的高谷,一次路经南津一带时,被眼前“烟柳飞轻絮”的迷人风光吸引,仿佛进入人间仙境,于是,赋诗赞叹:“津高南望路遥通,烟树苍茫翳碧空。 万井人家春色里,数声啼鸟夕阳中,繁枝影浸平桥水,落絮迎香小径风。多少征帆从此去,长条无计挽匆匆。”同时,首次将此景区命名为“南津烟树”,列入“昭阳十景”之中。

明成化十八年(1482年),为解决因卤水倒灌污染南津河水而带来的饮水困难,兴化知县刘廷瓒在南津河畔驿道上建造了几座六角重檐“井亭”,每座亭上均悬有由兴化书法家陆锡(明礼部主事、“辽城汉节”陆容之孙)题写的“南津义井”匾额,亭内正中则筑有广口甜水井,供驿道人马和津上航行人员饮用。 “井亭”为南津流域古驿道上又一人文景观。

明嘉靖十年(1531年)后,曾任四川马湖(今四川宜宾)知府的宗周辞归故里兴化,在南津河流经郊区南城外的百花洲(今机具厂厂区)建屋隐居。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冬至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春,官至福建提学副使的“中原才子”、文学家宗臣由北京归隐兴化百花洲,在其父宗周书屋旁建成“芙蕖馆”读书养病。 其时,他的好友《封神演义》作者陆西星、被誉为“东海贤人”的哲学家韩乐吾,以及归乡省亲的“状元宰相”李春芳和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等前往百花洲探望,并游览、观赏“南津烟树”美景,留下了许多传世诗文。
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后,兴化籍进士、曾任河南按察司副使的解宋,在南津附近的隔垛上(今昭阳镇花园村)建成一座私家园林建筑“解家花园”(又称“南花园”)。 后来,其孙刑部尚书解学龙对“解家花园”进行了大规模修建、扩建,使之成为南津河畔最大最美的人文景观。

明万历九年(1581年),兴化知县凌登瀛又将“南津烟树”景区列入“昭阳十二景”中,并作诗云:“步出城南隅,遥睇津亭上。 沧浪清且涟,新条亦欣长。晓拂玄都气,暮挹瑶池沆。抚兹芳媚辰,令人起遐想。华胥如可游,鸣琴足偃仰。”

相关文章